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名胜 »

浑源——清代粟毓美墓

发布日期:2015-07-09 10:44    来源:远方网    作者:晋绥基金会

 
(栗氏佳城神道 作者:天佑)

  "栗氏佳城"又名"栗毓美墓",坐落在浑源城的东北隅,面对恒山,北依浑河,总面积约7740平方米。其内建筑肃穆壮观,布局严谨对称,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汉白玉石刻,更是清陵石刻中的精品和瑰宝,直受到专家的垂青。一九六五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栗氏佳城系清道光年间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陵园,是恒山景区的一处著名景点。
  说起栗毓美,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他是山西浑源县人,字含辉,又字友梅,是一位实心实力,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当时北岸原武、阳武(今原阳县境)两汛串沟分溜,险情严重,他亲到工地指挥抢险,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了"以砖代埽"的治黄经验,并写出专著《栗恭勤公砖坝成案》,为我国水利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他还向皇帝上书请求推广,但由于一些官员的反对,直到道光十九年,皇帝才批准制砖修堤的建议,进行推广。《栗恭勤公年谱》记载:"公任五年,河不为患。"道光二十年他病逝任内,死后道光皇帝向近臣说:"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追封为太子太保,道光皇帝作了祭文和碑文,赐祭葬,这便是由皇家敕建的全用巨型汉白玉构件雕刻的规模可观的栗毓美墓。陵墓现属于全国重点历史文物,坐落在浑源城的东北隅,面对恒山,北依浑河,总面积约7740平方米。其内,建筑肃穆壮观,布局严谨对称,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汉白玉石刻,更是清陵石刻中的精品和瑰宝,直受到专家的垂青。


栗毓美像 作者:天佑

  栗毓美墓颇为冷清,也没有专门的导游进行介绍,但有当地的朋友在一旁进行介绍,也可了解不少的内情。墓整体成品字形,由陵前建筑、前院、后园、护院四部分组成。到达目的地,首先映入游人眼帘的是一座高大宏伟的砖券拱门楼,正中砖雕大字:"栗氏佳域",苍劲有力,可惜不知出自于哪位书法家的手笔,这就是陵园的大门---南启门。门前东西两侧,矗立着两座碑亭,亭内高达5米多的汉白玉巨碑十分引人注目:碑头盖双龙帽,雕工精妙;碑基刻江海浪,随风汹涌;底座是两个,负碑卧波,昂首南天,别有情趣,其中碑座以莲花、梅花、菊花、牡丹为图案,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左碑刻神道,右碑勒圣旨,汤金钊敬书。两碑书法,笔力雄健,结体方正,而且刀工精湛,令人称奇道绝。穿过天启门进入前院,首先看见的是一座冰清玉洁的汉白玉雕栏石桥,名"延泽桥",桥不长,但却类似于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样式,桥下有水,清澈见底。桥畔两侧各一座汉白玉华表,亭亭玉立,雕刻纹饰十分精美,据朋友介绍说,除了北京天安门外,这样的建筑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其内涵可见一般。步过延泽桥,是一座巍峨壮观的汉白玉牌坊,使人肃然起敬。牌坊上麒麟兽栩栩如生,石敦鼓雕花精细逼真。石坊三门,左门上书"崇祀名宦",右门上书"崇祀乡贤",中门顶端有一小碑亭,上书"谕赐祭奠",亭下横额上雕:"宫太保河东道河总督栗恭勤公茔",左右石楹刻对联一副:伟绩著宣防传列名臣瑶阙星辉分昂毕;巍阶尊保傅神安永宅玉华云气护松楸。这副挽联表达了皇帝朝臣对栗公的尊崇和缅怀。牌坊北,左建溢法碑,右建谕祭碑,分别由太子少保两广总督和乙未科举人候选州同臣许翰敬书,碑亭庄重肃穆。
  前院与后园,以一道墙相隔开,上面开有三道门:两侧垂花角门,石径通幽,中间则是森严的二门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一对雄狮威武守立于两旁。朱门双开,是一条砖铺的宽阔甬道,对称道旁分列着五组十尊石像,两两相对,神态活现,温顺的羊、凶猛的虎、驯良的马、威风的武将以及谦恭的文将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各具情态,为清陵石刻的精品和瑰宝,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至于为何列这些石像,由于没有专业的导游,也只有自己无限的遐想了。甬道尽头,原有一座三室三阶全部用汉白玉砌筑的祭亭,名"永怀亭",可惜现在已荡然无存,但可看到一些建筑材料堆放那里,据朋友介绍,这座祭亭的恢复已在日程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再去的话,会看到修复的祭亭了。亭北面约20米,就是巨大的墓丘。按照当时清王朝的规定,台高二尺五寸,左右两阶,阶五级,坟高一丈六尺,全部用汉白玉围砌。墓顶寸草青青,墓前松柏森森。墓内有室,室内有碑,碑上墓志铭为著名民族英雄、当时两广总督林则徐撰写。林则徐与栗毓美素有交往,志同道合,十分敬重栗的品德,他在2000字的墓志中,对栗毓美的生平业绩详加介绍,由衷赞叹,寄托了对这位贤达的无限哀思。墓旁稍北,左右距墓台各15米,分立两块石碑;左为后土,右刻阡记。右碑图文并茂,备载陵墓建设、缘由、结构布局及其墓葬规则,是研究清代墓葬和清陵建筑的珍贵资料,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