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名胜 »

应县——永镇寺

发布日期:2015-08-13 10:52    来源:朔州新闻网    作者:晋绥基金会
    永镇寺位于应县小石口村东北约300米处,距县城16公里,1985年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寺内清光绪九年(1883)碑记载,寺院创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坐东朝西,长32.55米,宽21.77米,占地面积708.6平方米。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主体构架均为清代遗构。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前檐明间、后檐明间均辟门,两次间辟窗,均为后人新制。大雄宝殿台基砖砌,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筒板瓦覆盖。前檐明间设六抹隔扇门4扇,两次间为方格窗,亦为新制。地藏殿和观音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坡顶。地藏殿明间辟六抹槅扇门4扇,门窗均为后人改制。2009年增建钟鼓楼。寺内存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碑和民国二十九年(1940)功德碑各1通。

▲寺内全景

 ▲客堂

▲老树护坊

 ▲门前的小溪四季长流水

 ▲内院

▲牌楼

▲配殿

▲山门及外景

▲山门外景

▲小桥

▲住寺僧人讲解寺庙情况

  进村入寺走访,得知,该寺曾名大觉精舍,始建年代不详,清重修时更现名。另,原住僧释妙宣对该寺进行考证,并将简介书写于庙墙的牌匾之上,网名为儒雅睿智事成博士拍摄了该图,并无偿提供本网,在此表示感谢。图中的内容附后,所述文字有待行家业内进一步考证。总之,有据可查的是1938年以来,该寺多次重修,2014年再次对道路、小桥、栏杆、护坡等进行修葺。


▲新砌的石护坡

▲山上面的烽火台

▲墓塔

  如今,掩映在林荫中的永镇寺,佛音袅袅,古朴而神秘,山门外林荫蔽日,小桥流水,四季不断。寺内建筑结构严谨,造型优美。全寺依山而建,雄伟壮观,寺外还有几座墓塔依山面川,附近烽火台、明长城、小石口村城堡环列其周,不失为朔州又一处旅游胜地。


▲月门

▲正殿及古树

▲鼓楼

▲石碑
  永镇寺始建无考,应州志载:“小石峪口东坡,有浏净山坊,唐田游岩常棲此……”这是本寺的前身,从唐算起,已1390岁。其间三易寺名,初建地坐山麓,背靠高山,面带河水,闻名、云翠两山环抱,故名浏净山坊(浏净者清澈之水),到辽、金两朝,应州佛教鼎盛本坊规模扩大,香火旺盛,遂改名为大觉精舍,大觉佛陀代称,精舍僧人聚居之所。延续到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北方满族兴起,明帝为防满人侵扰,力建北疆军事设施,主事戚继光将小石口村建成军事要塞,扼守小石峪这个北南大通道。依佛教融入社会,恒顺众生,祈愿和平教理,取永镇边防,保卫和平之义,又将寺名改为永镇寺,延用至今。是为僧俗朝“台”善信游“恒”的一大单口。二十世纪前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佛教陷入低潮,本寺凋敝,既无香火,又无住僧。民国二十九年,善人常廷佑自资加募化,并把十方堂残留木料拆用,作了大修,时值日寇侵华,难觅高技,用民间匠人施工,将古刹修建成民房,失去了古色古韵,成为憾事。但每年(七月十三盂兰盆供(会),九月十九观音剃度)法会得以恢复传承。文革中佛毁,殿宇改作他用。国家二代领导拨乱反正,佛教恢复,本寺重归寺僧管理。再塑了佛像,增建了钟鼓楼等。2008年9月修缮大雄宝殿时复原了吉祥。1940年以来,历届住僧为禅悦、了亮,彻圆、托成、常膺等

▲寺庙介绍 儒雅睿智事成博士摄
  附记:改名永镇寺是因为小石口村建成军事要塞,具体内容为:北楼路小石营,新建城垣三丈六加女墙高四丈多,周长二里十八步,顶宽二丈,按县城设南北二门(明制府城四门,州城三门,县城二门,堡子一门)城上配置城楼、角楼、腰楼共八楼,每垛口安火炮一门。新建关墙三丈多,南北关门上建门楼。村西大路口建瞭望楼(俗称漾楼)放哨用。城外西南开阔地建拱城楼,护卫主城(俗称红城楼)。南北边坡各建一炮台,形成夹角。城西北郊建练兵教场,内设旗台、教练指挥台、演武厅、箭淘苑、操练场等。城内西南建守备衙门,内设大堂、二堂、公署、兵器库,箭道。升旗台、奏乐亭等,城内东北角建军粮仓(俗称老仓)、战备用水池,衙前建一牌坊,上书“晋云屏瀚(应为:“翰”)”四个大字,义为小石口军事要塞,是山西云州广袤地域的屏障。云州大同古名。
  (文/图 季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