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王修

发布日期:2016-03-03 17:20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08年生,山东省黄县东北隅村人。五四运动后,受到新文化新思潮和大革命的影响,反对旧礼教、旧传统。中学未竞,即弃学去东北谋生。九一八事变后,他回到山东黄县,在民众教育馆主办了《黄县民友》进步刊物,宣传抗战救亡运动,曾被视为“赤党”。七七事变刚一爆发,即弃家辗转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洪流。
    1937年8月到达延安,在三原步兵学校入伍后转至陕北公学学习,同年12月分配到山西临汾中共北方局油印科工作。1938年1月由张永青、褚凤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1 年,先后在晋西南区党委和晋西区党委主编区党委机关报《五日时事报》、《晋西大众报》。他一人身兼撰稿、编辑、刻写、油印等全套工作。他刻苦钻研,创造了一张蜡纸印五千份及套色制版等新工艺。《五日时事报》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多次赞扬,被认为是当时办得最好的报纸之一并亲笔为该报两次题写报头。王修还多次受到当时中共北方局、晋西南区党委、晋西区党委领导杨尚昆、林枫等同志的表扬。1941年底至1945年8月,在中共 晋绥分局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任社长,主办铅印的《晋西大众报》(后改为《晋绥大众报》),及编印通俗的小册子,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众报》用民谣“兵农合一好。遍地长荒草。兵农合一聚宝盆,地里见草不见人”揭露阎锡山的暴政。用漫画“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反战传单瓦解日军士气。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一时期,他还编过《千古恨》(与周文合编)、《查路条》等宣传抗日的戏剧剧本。到山区收集散件的图书资料,创立了晋绥图书馆。1945年9月,他随林枫率领的干部团离开兴县奔赴东北。
    1945年秋至1953年底,王修先后任旅大满铁图书馆馆长、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社会教育处处长兼东北图书馆馆长,东北行政委员会文物保管委员会常委兼办公处处长,东北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处处长,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等职。在此期间,他遵照党的方针,从战争、土改中抢救图书、文物,风尘仆仆,深入城乡四处征寻,终积书二百余万册、文物七万件。其中有许多宋、元、明代的善本古籍,及大批唐、宋、元、明、清时代的珍贵字画。使大量珍贵的历史遗产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在此基础上他亲手筹建了东北图书馆、东北历史博物馆。1948年他创造的新的图书分类法,解放初被东北各地广泛采用。他还编写了新的文化教育课本,在东北解放区属于第一套。
    1954年至1966年9月,王修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 员,中国农业出版社副总编辑,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西北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1966年至1982年,先后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副主任,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他是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88 年 1月1 6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0岁。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