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孙谦

发布日期:2016-03-16 15:55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20 年生,山西省文水县人。幼时家庭贫困,只读了4 年乡村小学。1937年5月考入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山西新军,在决死2纵队和政卫队当过战士、班长、排长、连副指导员。1938 年春,调到“黄河剧社”搞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在晋东南民革 艺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十二月事变”中,随军由晋西南转移到晋西北地区。1940 年秋,随剧社赴延安,先后入鲁迅艺术学院附设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42年夏,调任120师战斗剧社编辑股干事。同年冬,调到晋西文联文化工作队当队员。工作之余,根据1940 年反“扫荡”中亲身经历过的事写成短篇小说《我们是这样回到部队的》,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1943年秋。调任保德县.第三区文化部长,  到基层发动群众搞“减租减息”,征粮、征兵,开展反“扫荡”斗争。同时参加了整风运动。1944 年调到“七月剧社”工作。因为有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于是和卢梦、西戎、常功等人合写了《王德锁减租》,又与胡正、常功合写了《大家办合作》。接着又编成戏剧由“七月剧社”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同年,在晋绥边区开展的“七·七·七”文艺有奖征文活动中,分别获甲等奖和丙等奖。1945 年到游击区搞文教调查和武装斗争,写了一些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崞县(今原平市)搞土改工作,并写出了《胜利之夜》、《村东十亩地》等短篇小说和《闹对了》、《闹嘴舌》、《红手帕》等秧歌剧。1947年冬,调东北电影制片厂当编剧。经过1 年多的学习、摸索,写成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雪》。1949年夏,凋任北京中央电影局艺委会(后并入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部)编剧。

1947冬,由晋绥边区文联调往东北电影制片厂时留影。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作协和影协理事,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电影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伤疤的故事》、《南山的灯》,报告文学《大塞英雄谱》。电影文学剧本《农家乐》、《陕北牧歌》、《匍萄熟了的时候》、《咱们的退伍兵》(合作)、《黄土坡的婆姨们》(合作)等,还有根据陈其通写的话剧改编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万水千山》。1992 年5月,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的的称号。1996 年3月5日在太原逝世,终年76岁。
1957年全家合影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