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刘文锦

发布日期:2016-04-29 16:06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山西省临县人。贫农出身,“晋西事变”前靠给地主扛长工为生。
    1940年抗日新政权建立后,才开始翻身。先是和别人合伙租种了40亩地,自己又刨了5亩石坡石洼地,靠着减租减息的好政策和自己精耕细作,逐渐摆脱了贫困。1942年春,他自己创的石坡石洼地增加到16亩,全部种上了粮棉作物。他也参加了民兵组织,并被大家推选为村抗联干事。
    1943年正月,他和村农救会的干部商量了保卫春耕、防止敌人破坏的对策,即配合民兵对敌斗争,组织群众互助生产。于是,先开了农救会会议,又提交村民大会进行了讨论。全自然村50户人家,62个劳力,除1户地主及其1个长工外,都愿意实行变工,并推选刘文锦为变工总负责人(后称队长)。他们把男劳力编为6个变工组,每组10人。10头耕牛和3 头驴按大小强弱统一搭配分开。组长由组里选出,负责督促上工,检查组员的劳动效率。民兵都平均编在组里,反“扫荡”时担旦负站岗、放哨、游击、侦察、制造手榴弹等任务。在民兵执行上述任务时,同组的人不但要帮工,还要照顾他们的家里。耕地、锄地、翻地,都要先帮民兵和抗属做。这一年,他们村经过变工互助,节省了1/6的耕地工、1/5的锄地工、3/10的秋收(含割、背)工。打场则全部由各家的妇女、孩子打(不变工),边收边打。打完立即藏在集体挖好的地窖里,以防鬼子抢去。   
    刘文锦是种庄稼的行家,也是种棉的里手。他在土质不良的石坡石洼地里,靠多耕(比别人多翻一次)、深耕(深至7寸)、细耕,多锄草(比别人多锄遍)、多上粪(每亩比别人多上2驮)获得了丰收,上交公粮9斗8升。他所种的棉花每亩能收 22斤,而别人只能收10 余斤。在晋绥边区第三届群英会他被评为农民特 等劳动英雄。其后,他认真制订和实施了1944年个人和全 村的生产计划,积极贯彻劳武结合的方针,使全村彻底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完善了变工互助办法,组织了纺织合作社,加强了民兵对敌斗争,成为互生产与防奸自卫相结合的模范村。
他的妻子王拖儿是纺织能手,1943年织土布10匹、标准布3匹;1944 年参与组织了妇女纺织合作社(全村54个妇女编为12个小组),她自己织了12匹标准布,还帮助别人织了6匹布、纺了2斤经线。同年12月,他们夫妻双双出席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刘文锦被评为农业甲等第一名劳)英雄:王拖儿被评为妇女乙等第一名劳动英雄。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