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张秋凤

发布日期:2016-05-10 17:05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13年生,河北省元氏县人。1931年逃债来到山西,在太原一家工厂当炼火硝工人。1937 年春由顾永田介绍参加牺盟会,9月加入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任副班长。太原失守后,随部队在古交一带打游击,参加大小战斗40余次。1938年冬调到工卫纵队(旅)修械所学习翻砂工艺。
    1942年,他已是一名熟炼翻砂工(带3个徒弟),任修械厂工会委员(已连任三届)和翻砂组组长。他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一是节省原料,加快进度。在翻造某种武器过程中,将一般需要的零件减少到 3/8,制造速度加快了一倍以上。二是改进工艺,提高产量。在改制手榴弹过程中,将过去点4个眼子改为点2个眼子,日产量提高了25%,且弹壳厚薄均匀(省铁水 1两),炸开来弹片碎而多。他爱厂如家,吃苦耐劳,积极负责,热心公益,对生产起到了模范和推动作用。同年12月在晋西北第二届群英会上被评为工人特等劳动英雄。

张秋凤不睡午觉造炮弹(晋绥日报载)
    1943年,张秋风带领他的小组在革新技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省原料等方面有了新的进步。晋绥边区各机关、部队开展了学习张秋风的技术革新和劳动竞赛运动。他本人在边区第三届群英会上被评为工人特等劳动英雄第一名。
    1944年,张秋风小组将翻砂地雷、手榴弹的木式砂模和心型改为铜式的。砂模面上刷上焦炭粉沫;注铁水时,在砂箱上压10斤重的东西(可使铁水不漂),并用卡剪检查厚薄和匀度;所用之砂保持既不太干,又不太湿。因而造出的成品有光泽无砂眼,不坏砂模不起泡。溶铁水时采用鼓风炉,由畜力带动,每4个小时出1炉,每斤焦炭可溶2至3斤铁,既节省了原料,又保证了铁水质量。同年12月,他再次出席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荣获“公营工业特 等劳动英雄”称号,成为全边区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7323工厂副厂长等职。
张秋凤扶病工作(晋绥日报载)
(本站编辑: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