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善村抗战历史(三-下)(03月01日)
- 小善村抗战历史(三-上)(02月28日)
- 小善村抗战历史(二)(02月27日)
- 小善村抗战历史(一)(02月25日)
- 南下南下(五)(02月21日)
- 南下南下(四)(02月20日)
- 抗日老战士的心声(02月19日)
- 南下南下(三)(02月19日)
- 南下南下(二)(02月18日)
- 南下 南下(一)(02月15日)
杜葆元
发布日期:2016-05-17 15:31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山西省永和县人。曾任晋绥军区第八分区41支队生产部指导员。
1943年奉命在交城(西)县葫芦川创办了部队合作社。他认真贯彻农副业生产为主、公私两利的方针,无条件地为广大群众谋利益。群众缺布穿不上衣服,他就发动大家采药、采蘑菇,到合作社换布。到了冬天,他就把布赊给群众,让群众穿上棉衣再去采药。
1944年春,东葫芦川许多村民缺粮,他就组织和帮助大家做生意,从临县买回布,再到静乐、交东换粮食。先后总共给群众解决了70多万元(西北农币)的粮食,使当地人民渡过了春荒,完成了春耕任务。与此同时,还以本部的开荒生产,影响、带动了群众的开荒运动。他组织军民变工、互助种地,教给农民种、锄、收、藏的先进办法,使每人每天可以多干两三亩地里的农活。合作社还帮助群众减租、修路、送情报、解决食盐等困难。特别是推动了葫芦川的纺织业。他会同区公所的干部于4月份在部队合作社开办了一个纺线训练班,讲授纺线技术。他每天还给十几个学纺线的妇女讲1个小时的政治课,宣传妇女参加抗日救国和纺线织布的重要意义,宣传边区妇纺英雄的事迹,使她们提高了思想觉悟,不到两个就掌握了防线技术,平均每人每天能纺出3两均匀的线子。其后,他就以这十几个纺妇为骨干,推动了当地的纺织工作。为提高纺线质量,他将纺出的线子分为三等,以质量定报酬。一等线挣一斤(16两)棉花,二等线挣12两,三等线挣8两。进步最快的还额外给予奖励。到8月份就增加为80多个纺妇。其中熟练纺妇50人,能纺一等线的20余人。秋收后,他又在干部家属中物色到一个会织布的妇女,开办了织布训练班,培养了十多个织妇。于是东、西葫芦川成为交西发展最快的一个纺织区。
由于他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他领导的合作社受到了人民群众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资本由1943年的50万元发展为200多万元(农币),帮助群众办的两个小合作社也发展到30多万元(农币)的规模。在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上,他被评为部队特等模范工作者。后调任八分区供给部生产股长。
(本站编辑:左丽)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